紫金港资本陈军:布局“专精特新”成为小而美企业的“陪跑者”|浙大|创投|创业

澳门天机 2024-05-20 01:59:05 浏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紫金港资本陈军布局专精特新成为小而美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2年,宏观经济因疫情承受巨大压力,“拥抱变化、寻求机遇”成为贯穿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主旋律。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8月10日-12日于杭州举行,政府领导、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投资大咖与主流财经媒体从政策、产业方向、投资趋势等视野洞察中国投资新动向。

会上,资本陈军先生就“专精特新,做强实体,为中国经济筑基”发表观点。陈总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从提升效率向产业链完善转变,“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广阔投资前景,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等赛道热度不减。未来紫金港将持续发力生物医药等领域,坚持“投早、投小、投好”,控制投资节奏,助被投企业稳步成长。

(紫金港资本陈军接受采访)

以下为访谈问答实录。

问:近期出台的小巨人名单有500余家,在名单当中,机构有哪些投资机会?

陈军:我们过往较为关注科技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从去年开始国家关注“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以细分领域精密制造或创新为主。对创投机构而言,在中国有潜在发展空间而长期未攻克的方向或者细分领域中,持续寻找潜在的未来行业龙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力方向,其实紫金港一直往这个方向上走。

问:今年创投机构面临用资难的问题,想请教一下紫金港的投资方向是否发生转向?

陈军:紫金港一直沿“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去年“专精特新”名单公布的时候前三批里面大概1千家,我们投资的上榜企业有5家。细分行业上,我们主要投受国家支持鼓励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材料、半导体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这些领域互相有交叉和重合。

问:当前,在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回报的投资赛道,以及在整个产业链上,新能源企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想了解一下,在当下这么火爆的市场,这种项目的估值大概是多少?在今年上半年或者到目前为止,紫金港有没有投新能源?

陈军:估值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每家机构站在不同角度,有些标的可能起步一两亿,或者三五十亿都有。有些还处在早期阶段,比如我们近期接触到一个纳米纤维素的企业,主要提高隔膜性能方面的产品,他们的估值目前还很便宜。

赛道热有热的逻辑。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几个发展节点,一个是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左右,我印象中三四年前突破了这个临界点,当时有一些龙头企业开始跑得特别快。另外一个节点是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20%。我相信目前在街上基本上每十辆车里面有两辆以上是新能源车,尤其是对新购车的年轻人,这里面当然包含金融、消费习惯等的推动等。新能源车从下游强烈的需求牵引整个产业链尤其上游材料都供不应求,因此这个热确实反映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其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上已占有先发绝对优势。虽然可能在电控、IGBT、车机芯片、控制软件等细分领域,中国仍然在追赶或突破。从上游的锂矿、材料、正负极、零部件来说,中国企业竞争力都是非常强的。我投新能源的时候是比较早,包括十几年前投的负极材料贝特瑞等等。新能源产业链后面将叠加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对创投机构来说,我相信每家机构都在做布局,紫金港仍然是坚持投早、投小、投好。

问:除传统的VC/PE布局整个新能源大的赛道之外,产业资本同样积极布局,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些机构人称其目标是他要投的比CVC更早,再把这个项目推给CVC,其中有一定的竞合关系,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军: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优势。就紫金港而言,首先我们的团队较早介入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资源。我们其实不关心有没有别的机构参与,或者有没有产业资本加入。我们比较关注的是这个技术和被投团队是不是被证明在未来5—8年具有竞争力。其次,看团队是否有把企业从小做到大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才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

大部分大企业的内部创业都会面临难题。创业存在不确定性,而企业做成大公司有自身稳定的产业逻辑。创新往往从小公司开始,大公司内部很难孵化出完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整个创投圈同样如此,每家机构在一些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投资逻辑。紫金港比较坚持“陪跑”这个投资思路,我们喜欢投完企业后反复投和持续服务,希望它在5—8年内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问:比“小而美”规模稍大的隐形独角兽,可能涉及未来遇到资本市场天花板的问题。投资人还是要追求财务回报,您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陈军:隐形冠军是欧洲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们要求企业达到10亿欧元的收入,可见隐形冠军的标准并不低。所以我觉得国家级“专精特新”总体标准也不应该低,未来“专精特新”的标准可能越来越严。很多现在“卡脖子”的技术或产品并不意味着五年以后仍然被卡。紫金港目前投资两条线,一是做国内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例如在生物医药比如合成生物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寻找优秀科学家落地最好的产品。二是做国产替代里面的前三位,比如光伏,锂电和半导体。我们进入锂电赛道将近20年,所投企业逐渐成为该领域具有话语权的公司。

问:当“专精特新”出台后,大家会联想到欧洲独角兽这个概念,才有找水下项目的说法,您怎么看?怎么判断一个团队是否有能力找到水下项目?

陈军:我们并不希望团队规模过分膨胀,现在紫金港团队有20多人,但在每个领域里面出去的合伙人都具备较好的能力。当前我们把投资压力往前移,尽量让合伙人能够独自在一些领域找到一些好的东西。

对于“水下项目”,我们不建议投仅有一个概念、一张纸,或者所谓带着很强光环出来创业跟投资机构要一笔很多钱的项目。此外,我们不倾向投可能持续烧钱的项目,不管是AI还是其他热门赛道项目。按照我们的能力,会与合伙伙伴每年按部就班设立一些基金,尽量把紫金港的项目资源和基金资源用好管好。

问:请问系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生态是什么样的情况,基金和学校研发如何参与进来?浙大这一批投资人和创业者有何种特质?

陈军:其实创投这个行业,原则上要比银行或别的担保机构承担更多的风险。校友圈、熟人圈消除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紫金港在选择投资区域上有个双湾策略,以杭州湾和深圳湾为主,这两个地方具有很强创业者特质。杭州和深圳非常像,年轻人多而且他们喜欢创业,这个是浙大整个投资圈的特点。浙大有国内第一个ITP班,帮助工科学生创业。整个班的创业率大概为26%,在班里已经涌现一批上市公司。

问:最近发现做自动驾驶和生物学这一块很多是清华,浙大会有这种产业属性吗?浙大创业在哪几个产业和细分领域比较多?

陈军:浙大强的工程学科和清华有很多重叠之处,如计算机、材料、化工、生物工程等。在半导体硅材料、光学等领域,浙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比如海康、舜宇等公司都算是在这些领域的优秀浙大系企业。同时,基本上在每个细分领域都能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浙大企业家。浙大还有一个特点,浙大的教授们喜欢创业。

问:“科学家创业”这个话题讨论了十几年,您如何看待这个议题?

陈军:“科学家创业”最近两年的确是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紫金港在投科学家项目上是有些经验,但这些经验能否复制我认为仍有很多未知。在中国,未来20年将面临和需要很多重大技术上的突破,而不再仅是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国家大力倡导的光刻机、基础材料,生物工程等核心技术。对于科学家创业带来核心技术上的创新,未来科创板等资本市场会给予较多支持,同时推动科学家成功创业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家+科学家”的组合,或者是有优秀企业家特质的科学家,我们也在持续帮助被投企业做这些调整,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问:过去紫金港投医疗类和制造业的企业,现在有一些新的赛道。对于紫金港来说,哪些赛道具有较大的确定性?疫情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募资更为困难,对紫金港募资有没有影响?对未来团队投资决策会不会有影响?

陈军:在行业上,我们的80多家企业将近30家生物医药企业。我始终认为中国生物医药是相对开放的,很多东西可以做到“first-in-class”。中国现在研发具有创新性并逐步与国际同步,相较于半导体,我认为生物医药相对来说没那么内卷。基于大健康的概念,我们比较看好生物医药,今年还继续在这个赛道下重注。

第二大赛道——新能源和储能。在“碳中和”大背景和世界级的趋势下,低碳、环保是目前全球都在寻求的一个方向。锂电子和光伏充当先锋,很多新领域都会围绕他们展开。未来十年或以上,我觉得能源和“碳中和”赛道充满机会和机遇。

针对第二个问题,紫金港会控制节奏,将一些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决策周期防的更长。相对来讲,今年投融资环境是比以前恶劣。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所谓“再而三,三而竭”,创业者的精神到达一个临界点。因此,今年我们团队新增了一个任务,协助被投的初创企业对接后续的一两轮融资,保证他们在这个环境下持续获得资金资源。另外也在通过设立基金等保证未来几年我们兜里有充足的“弹药”,加注前期所投项目,或继续寻找优质项目进行投资。

会上,资本陈军先生就“专精特新,做强实体,为中国经济筑基”发表观点。陈总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从提升效率向产业链完善转变,“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广阔投资前景,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等赛道热度不减。未来紫金港将持续发力生物医药等领域,坚持“投早、投小、投好”,控制投资节奏,助被投企业稳步成长。

以下为访谈问答实录。

问:近期出台的小巨人名单有500余家,在名单当中,机构有哪些投资机会?

陈军:我们过往较为关注科技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从去年开始国家关注“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以细分领域精密制造或创新为主。对创投机构而言,在中国有潜在发展空间而长期未攻克的方向或者细分领域中,持续寻找潜在的未来行业龙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力方向,其实紫金港一直往这个方向上走。

问:今年创投机构面临用资难的问题,想请教一下紫金港的投资方向是否发生转向?

陈军:紫金港一直沿“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去年“专精特新”名单公布的时候前三批里面大概1千家,我们投资的上榜企业有5家。细分行业上,我们主要投受国家支持鼓励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材料、半导体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这些领域互相有交叉和重合。

问:当前,在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回报的投资赛道,以及在整个产业链上,新能源企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想了解一下,在当下这么火爆的市场,这种项目的估值大概是多少?在今年上半年或者到目前为止,紫金港有没有投新能源?

陈军:估值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每家机构站在不同角度,有些标的可能起步一两亿,或者三五十亿都有。有些还处在早期阶段,比如我们近期接触到一个纳米纤维素的企业,主要提高隔膜性能方面的产品,他们的估值目前还很便宜。

赛道热有热的逻辑。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几个发展节点,一个是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左右,我印象中三四年前突破了这个临界点,当时有一些龙头企业开始跑得特别快。另外一个节点是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20%。我相信目前在街上基本上每十辆车里面有两辆以上是新能源车,尤其是对新购车的年轻人,这里面当然包含金融、消费习惯等的推动等。新能源车从下游强烈的需求牵引整个产业链尤其上游材料都供不应求,因此这个热确实反映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其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上已占有先发绝对优势。虽然可能在电控、IGBT、车机芯片、控制软件等细分领域,中国仍然在追赶或突破。从上游的锂矿、材料、正负极、零部件来说,中国企业竞争力都是非常强的。我投新能源的时候是比较早,包括十几年前投的负极材料贝特瑞等等。新能源产业链后面将叠加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对创投机构来说,我相信每家机构都在做布局,紫金港仍然是坚持投早、投小、投好。

问:除传统的VC/PE布局整个新能源大的赛道之外,产业资本同样积极布局,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些机构人称其目标是他要投的比CVC更早,再把这个项目推给CVC,其中有一定的竞合关系,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军: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优势。就紫金港而言,首先我们的团队较早介入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资源。我们其实不关心有没有别的机构参与,或者有没有产业资本加入。我们比较关注的是这个技术和被投团队是不是被证明在未来5—8年具有竞争力。其次,看团队是否有把企业从小做到大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才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

大部分大企业的内部创业都会面临难题。创业存在不确定性,而企业做成大公司有自身稳定的产业逻辑。创新往往从小公司开始,大公司内部很难孵化出完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整个创投圈同样如此,每家机构在一些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投资逻辑。紫金港比较坚持“陪跑”这个投资思路,我们喜欢投完企业后反复投和持续服务,希望它在5—8年内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问:比“小而美”规模稍大的隐形独角兽,可能涉及未来遇到资本市场天花板的问题。投资人还是要追求财务回报,您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陈军:隐形冠军是欧洲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们要求企业达到10亿欧元的收入,可见隐形冠军的标准并不低。所以我觉得国家级“专精特新”总体标准也不应该低,未来“专精特新”的标准可能越来越严。很多现在“卡脖子”的技术或产品并不意味着五年以后仍然被卡。紫金港目前投资两条线,一是做国内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例如在生物医药比如合成生物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寻找优秀科学家落地最好的产品。二是做国产替代里面的前三位,比如光伏,锂电和半导体。我们进入锂电赛道将近20年,所投企业逐渐成为该领域具有话语权的公司。

问:当“专精特新”出台后,大家会联想到欧洲独角兽这个概念,才有找水下项目的说法,您怎么看?怎么判断一个团队是否有能力找到水下项目?

陈军:我们并不希望团队规模过分膨胀,现在紫金港团队有20多人,但在每个领域里面出去的合伙人都具备较好的能力。当前我们把投资压力往前移,尽量让合伙人能够独自在一些领域找到一些好的东西。

对于“水下项目”,我们不建议投仅有一个概念、一张纸,或者所谓带着很强光环出来创业跟投资机构要一笔很多钱的项目。此外,我们不倾向投可能持续烧钱的项目,不管是AI还是其他热门赛道项目。按照我们的能力,会与合伙伙伴每年按部就班设立一些基金,尽量把紫金港的项目资源和基金资源用好管好。

问:请问系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生态是什么样的情况,基金和学校研发如何参与进来?浙大这一批投资人和创业者有何种特质?

陈军:其实创投这个行业,原则上要比银行或别的担保机构承担更多的风险。校友圈、熟人圈消除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紫金港在选择投资区域上有个双湾策略,以杭州湾和深圳湾为主,这两个地方具有很强创业者特质。杭州和深圳非常像,年轻人多而且他们喜欢创业,这个是浙大整个投资圈的特点。浙大有国内第一个ITP班,帮助工科学生创业。整个班的创业率大概为26%,在班里已经涌现一批上市公司。

问:最近发现做自动驾驶和生物学这一块很多是清华,浙大会有这种产业属性吗?浙大创业在哪几个产业和细分领域比较多?

陈军:浙大强的工程学科和清华有很多重叠之处,如计算机、材料、化工、生物工程等。在半导体硅材料、光学等领域,浙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比如海康、舜宇等公司都算是在这些领域的优秀浙大系企业。同时,基本上在每个细分领域都能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浙大企业家。浙大还有一个特点,浙大的教授们喜欢创业。

问:“科学家创业”这个话题讨论了十几年,您如何看待这个议题?

陈军:“科学家创业”最近两年的确是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紫金港在投科学家项目上是有些经验,但这些经验能否复制我认为仍有很多未知。在中国,未来20年将面临和需要很多重大技术上的突破,而不再仅是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国家大力倡导的光刻机、基础材料,生物工程等核心技术。对于科学家创业带来核心技术上的创新,未来科创板等资本市场会给予较多支持,同时推动科学家成功创业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家+科学家”的组合,或者是有优秀企业家特质的科学家,我们也在持续帮助被投企业做这些调整,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问:过去紫金港投医疗类和制造业的企业,现在有一些新的赛道。对于紫金港来说,哪些赛道具有较大的确定性?疫情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募资更为困难,对紫金港募资有没有影响?对未来团队投资决策会不会有影响?

陈军:在行业上,我们的80多家企业将近30家生物医药企业。我始终认为中国生物医药是相对开放的,很多东西可以做到“first-in-class”。中国现在研发具有创新性并逐步与国际同步,相较于半导体,我认为生物医药相对来说没那么内卷。基于大健康的概念,我们比较看好生物医药,今年还继续在这个赛道下重注。

第二大赛道——新能源和储能。在“碳中和”大背景和世界级的趋势下,低碳、环保是目前全球都在寻求的一个方向。锂电子和光伏充当先锋,很多新领域都会围绕他们展开。未来十年或以上,我觉得能源和“碳中和”赛道充满机会和机遇。

针对第二个问题,紫金港会控制节奏,将一些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决策周期防的更长。相对来讲,今年投融资环境是比以前恶劣。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所谓“再而三,三而竭”,创业者的精神到达一个临界点。因此,今年我们团队新增了一个任务,协助被投的初创企业对接后续的一两轮融资,保证他们在这个环境下持续获得资金资源。另外也在通过设立基金等保证未来几年我们兜里有充足的“弹药”,加注前期所投项目,或继续寻找优质项目进行投资。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